巴黎和会简介(巴黎和会为何是二战的开端?)

100人浏览   2024-07-18 15:31:03

1919年上半年,巴黎成为了世界的首都,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大人物齐聚于此。他们时而欢欣鼓舞,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奋然争辩,时而沉默不语。

他们私底下一起用餐,一起去剧院。但是在会议上却频频撕破脸皮。这些快活的多面手,把巴黎打造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法院,全世界的议会。

人们在会议上轻松举起自己的手,便毁灭拆解了一个国家,毁灭了一个民族。

世界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以后也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游戏场。

美国的理想主义

伍德罗威尔逊是个什么样的总统?作为一个长老会牧师的儿子,他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将死气沉沉的普林斯顿大学改造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优秀学院,全国优秀的年轻教师加入了他的麾下。他的成就为他打开了政治生涯。

即便是当上总统之后,他学者的儒雅气质也依然不减。在任时期热衷进步运动,削减关税,反对托拉斯垄断,扩大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

理想主义者威尔逊在去巴黎之前,向两院提出了未来世界秩序的十四点计划,包括恢复各国被侵占的领土,授予殖民地人民更多权力,成立国际联盟,各国互相承认主权,缩减军备,平等自由贸易等等。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中,评价他“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威尔逊的确在巴黎和会上,践行了他的诺言。

然而巴黎和会的各位是如此地各怀鬼胎。

巴黎和会五个主要的国家,分别是美,英,法,意,日。

五个国家诉求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

法国想要严惩德国,保证地缘安全,英国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不想法国一家独大。

英国想要保住海外力量,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同样作为殖民帝国的法国并不支持,他们在非洲,中东的殖民地犬牙交错,错综复杂。

意大利希望确保其在亚得里亚海的诉求,这需要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点头同意。

而日本想要山东,但是这违背威尔逊的原则,中国也绝对不会同意。

这代表着威尔逊的巴黎之旅将会异常艰难。

果不其然,对于如何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成为了会议中第一次交锋。

威尔逊认为这些殖民地应该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由某国托管。

澳大利亚总理直接表示,“反对托管的原则,不如大家直接分了”,这得到了英法日等国的支持。

威尔逊拒绝退让,各国争论多日。最终各国妥协,接受了总统的托管方案。

此事告一段落之后,威尔逊短暂回到美国休息。

趁着这个麻烦人物不在,英法意日连夜开会,定出了对德国的处理方案。总统回到巴黎之后,大为光火,拒绝承认这些方案。

尤其是四个国家有意漏掉了成立国际联盟的决议。而国际联盟是实现威尔逊14点方案的核心议题。

如果国际联盟不能建立,他的努力都将白费!

威尔逊的反对意见,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帝国主义者还是那些期盼和平的欧洲民众,都对他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故意拖延会议进程。

威尔逊身心俱疲,他到处演说,说服民众和政客,然而巨大的压力终于压垮了他,1919年4月3日,总统病倒了,已经无法继续谈判。

愤怒的总统放出话来,各国如果不遵守之前的约定,那么美国将会退出和会,我们不跟你们玩了!

如此强硬的态度,瞬间吓软英法,英法表示不会侵吞德国的殖民地,意大利愤然离席退出和会。

而日本则小心翼翼,他与英法达成了一致,互相支持,英法支持日本在山东的主张。

而总统为了能够顺利组建国际联盟,只好对日本妥协。

国际联盟在1920年终于成立了,代价是中国的山东人民。

可惜的是美国自此至终都没有加入总统倾尽全力促成的国际联盟。

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否决了威尔逊的提案,拒绝加入国联。而总统先生在此过程中,再次中风,几乎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

1924年2月3日,威尔逊病逝,此时他只有67岁

在1897年至1933年的共和党统治时期,这位理想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唯一一个民主党总统。

法国的报复

五大国中,法国是军事人员损失最大的国家,总计约140万,谁让他离德国最近呢?

因此法国的最大目标就是,彻底肢解德国,把德国打入地狱,永无翻身之日。

这样的主张,自然会遭到英国和美国的强烈反对。

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足以威胁法国的德国,但是又不能侵害到英国的利益。美国则希望践行14点建议,留给德国生存权和发展权。

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虽然是个年老体衰的总理,但是在要求领土和赔款问题上,战斗力爆棚,一点也不含糊。

因为即便德国已经战败,但是这个强大的对手依然保留着强大的实力,协约国根本没有实际占领过德国的领土,德国陆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德国海军依然健全,数量庞大的重炮,飞机,机关枪等武器依然具有威慑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德意志下士,和大量民众无法理解投降的原因了。

法国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因此十分忌惮这个扔了武器,却浑身肌肉的恐怖对手。

他们首先封锁了德国,控制了对德国的粮食供应,导致德国迫近饥荒状态,气的英国首相挥舞着德国饥荒警告的电报,大声斥责法国的无情。

法国首先拿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个讲德语的,所谓“法国传统地盘”。

这是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割让给德国的领土。

至于赔款,法国总理则是报复心上头,全然不顾后果地提出了巨额数字。

此时的德国最多只能赔付20亿英镑,哪怕再高一点,都会让这个国家崩溃,进而发生革命,影响整个欧洲。

但是年迈且目光短浅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并不在乎。

英国认为德国应该总计赔付240亿英镑,法国提出总赔款应该是440亿英镑才对。

最终在威尔逊的努力,和各方专家的核算下,终于将赔款降到了65亿英镑。而且这个数字是和会结束2年之后,也就是1921年才确定的。

在此之前,条约上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德国有赔付战争损失的义务,德国人的产出将用于赔款,这些看似无底洞的条款让德国人绝望。

失控的意大利

如果说意大利什么时候走向黑化之路的,那么就是此时此刻,在被拒绝获得亚得里亚海北部港口里耶卡的诉求之后。

意大利总理当初站在协约国一方,是因为希望在地中海沿岸得到点什么。尤其是1915年,为了争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而签订的《伦敦条约》,明确了意大利会得到一些地中海沿岸的领土。

然而此时巴黎和会拒绝了意大利的基本诉求。

意大利顿感上当,总理奥兰多和部分意大利代表愤然离开了巴黎,准备着复仇。

意大利的退出给巴黎和会撒下了一层重大阴霾,这为后来墨索里尼的上台,德国下士的发迹,铺设好了漂亮的剧本。

残破的帝国

要说一战哪个国家最惨,论伤亡,论损失可能是法国,但是论国际地位,那必然是大英。这个曾经不可一世,拥有世界上最大领土的日不落帝国,在一战时期被打的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荣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耗费的巨大军费,使英国从战前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资者和债权国,成为欠债最多的国家。英国政府光是为了缴利息便已占用了政府预算的40%。

虚弱的英帝国,再也无力去管理自治领。

在巴黎和会结束10年后,英国的立法机构再也无力,也没有权利去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享有了自主外交政策,这些殖民地和自治领实现了现实意义上的独立。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当时代表英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这位年轻的好人在强硬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之间反复调和。在这场博弈中,小心翼翼地抓住对英国有利的条款。

比如在争取战争赔款时候,劳合乔治就说: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

克里蒙梭当场翻脸“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在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上,英法的矛盾是最为尖锐的。英国建议保留德国实力,不应该过分惩罚德国,而法国坚持一撸到底,强加高额赔款和领土割让。

比如克里蒙梭要求得到欧洲的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萨尔区,以便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称霸欧洲,对这点,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总统断然拒绝。最终经过讨价还价,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其中的萨尔区,15年之后归还给德国。

这些关于德国赔款和德国领土的处理草案出来之后,于5月7日交给了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对草案一些内容多次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不愿再吐出自己的利益,只是对草案中的内容进行了些许修改。

英法将社会暴雷的风险转移给了德国。

劳合乔治直言不讳地说: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英国政府对德国的理解和愧疚一直贯穿了接下来的15年,在此之后,元首利用了欧美对德国的愧疚和民众的不满,为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秩序大清洗。

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的幽灵同样没有放过巴黎和会。

早在2年前的1917年11月,英国人发表了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设家园的《贝尔福宣言》,这是犹太复国主义第一次被世界顶级大国支持。

但是这个宣言没有法律效力,是一份非正式的政策文件。但是犹太人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要在巴黎和会上,一步步实现复国梦。

他们需要争取两个事,第一是英国取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第二个事就是要赢得国际社会对《贝尔福宣言》的支持。

其实第一件事并不难,因为在1918年的时候,英国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同时为了保证英国能够确实保证《贝尔福宣言》的实施,犹太复国主义头头魏兹曼会见了阿拉伯领袖费萨尔,企图获得阿拉伯世界的同情,他欺骗阿拉伯人,犹太人无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政府,他们只是希望一个容身之所而已。费萨尔果真上当,1919年1月,他们签订了《魏兹曼-费萨尔协定》,犹太复国主义往前迈进一步。

2月3日,犹太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组织关于巴勒斯坦的声明》,主要内容是支持英国作为巴勒斯坦的统治委任国,声明犹太人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并最终建立一个自治共和国。

这显然超出了《贝尔福宣言》和《魏兹曼-费萨尔协定》的默契。

对于巴勒斯坦的统治权,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人的意见,践行民族自决原则,然而魏兹曼前往了伦敦,对白厅施加压力,谴责英国人的懦弱和对阿拉伯的偏袒。最终英国同意违背美国的意见,硬接下巴勒斯坦的统治权

而各协约国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也承认了《贝尔福宣言》,犹太复国主义的两个目标全部实现。

从此,巴勒斯坦人民开启了自己噩梦的100年。

我们的最后

巴黎和会中的精彩故事远远不止视频中描述的,日本对领土咄咄逼人的野心,中国代表团的勇敢反抗,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敏锐嗅觉,波兰的重新建国,阿拉伯的独立,这些大大小小,知名或不知名的故事,汇成了大江大河,上亿人的命运波涛汹涌中飘荡,每个人都想努力抓住若隐若现的芦苇或礁石,可事实却是被撞个粉碎。

协约国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都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剥夺了他们的殖民地,肢解了他们的帝国,索取了高额的赔款,这些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世界和平了吗?

美国人回答:是的,和平到来了

英国人回答:没错,我们的世界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法国人认为:威胁毫无疑问已经被清除了。

只有一个人,他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慷慨陈词,愤然指着前方,那是德意志的方向,那是世界的未来。